180需要检测的日期差单位:天
肝胆相照乙肝网
肝胆相照乙肝论坛

今日乙肝新闻,乙肝资讯目录

前几日乙肝新闻,乙肝资讯目录


本资讯为来自网络的乙肝新闻,因为未经筛选,可能含有乙肝 广 告,仅供快速参考。请搜索原文.我们完全不能保证在有关乙肝医学文章中的任何陈述是真实、正确或精确的。 即使一个关于乙肝方面的陈述是“准确的”,它也可能并不适合您或您的症状。请到正规医院咨询专业乙肝医生,祝大家战胜乙肝,拥有快乐健康的生活!

新闻中心正文
2011年04月05日红网潇湘晨报
  如果不是40年前那场风波,老先生的离去和其他所有普通老人过世一样,波澜不惊。
  媒体打出的标题是——《园丁之歌》创

作者梅嘉陵去世。有些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尽管老先生和教书育人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但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道标签,依然和那次带有传奇色彩的创作有关。
  现在看来,《园丁之歌》或许有些粗糙,舞美单调、唱词简单,诸如“没有文化怎能把革命重担来承当”,可以说是一句真理。但是,在一个交白卷成为英雄的年代,什么才是真理?
  “老先生的故事,会让人想到,那个时代一种精神的抗争与胜利。”学生彭麒麟说。
  这个清明,记得一个离去的老人,记住一段渐行渐远的历史。
  本报

记者王欢胡颖异
  长沙报道
  
  一辈子都和教育有关
  这是长沙天心区教工宿舍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客厅一张大桌子上,摆放着3月10日刚刚离去的老先生遗像,笑容慈祥。
  “他生前最后几年,喜欢在这里看书。这里采光好,比卧室宽敞,能放很多书。”老先生的夫人郭益如看着眼前空荡荡的椅子,黯然神伤。
  在女儿梅芬的记忆中,父亲一辈子都和教育有关。
  去年下半年,老先生病情已经恶化,说话都没有力气。一天,长沙幼幼学校打来电话说,学校即将百年校庆,希望老先生写个序。
  “那时候,他的肝病已经很严重了,还有青光眼。我们家里人都知道他力不从心,劝他别接这个活,可他不听,他在电话里说,能为自己母校百年校庆写序,很光荣,很幸福。”
  之后3天里,老先生躺在病床上写了一篇300多字的序言。梅芬声音哽咽:“有天凌晨,我发现他房间里还亮着灯,过去看了一下,发现他一边用小方巾抹眼泪,一边强忍着自己不要咳嗽……”
  写完这篇短文后,老先生又誊了一遍,用放大镜逐字逐句校对,标点符号都没放过。
  序言结尾部分,老先生说:“幼幼100岁,我自己今年也72岁了。幼幼是我的母校,我对幼幼有很深的感情,我希望她越来越好。”
  去年10月30日,幼幼校庆,老先生坚持亲自去,他说,自己就想看看孩子们。后来,他被3个人搀扶着,为母校百岁庆生。
  正气、睿智、负责、创新,这是梅芬对父亲的评价。从小耳濡目染,梅芬萌生了成为一名教师的心愿——大学毕业后,她进入幼幼学校,拿起了教鞭。
  “我们写教案,一般写一遍就够了。但我爸爸还要对我‘开小灶’,要求我多写几遍。这样还不够,还要我反复修改,标点、断句都必须非常规范。”
  梅芬说,自己从父亲那里获得的最大收益,是如何教学生,“爸爸说,要用爱,要用发自内心的、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的爱”。
  
  毛主席当时就圈了《园丁之歌》
  梅芬和母亲反复提到的一个故事是,当年老先生和一群调皮小孩的“忘年交”。
  1970年代,梅老师才30岁出头,在长沙碧湘街小学教语文。他注意到,当时火车南站附近,很多小孩在铁路边玩耍,经常爬火车,吓唬过路行人。——这些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跟车,没时间管教,久而久之,孩子们都野了,家长、老师干脆就“放羊”了。
  当时,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学生不爱学、老师不愿教”现象非常普遍。
  梅芬说,应该就是从这时候起,父亲心里在反思,该如何对待这些“坏孩子”,要把他们教成什么样的人。
  1972年初,长沙举行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30周年文艺汇演,梅老师根据对当时教育现实的认识和教育意义的理解,创作了花鼓戏《新教师》。
  这台戏的主要内容是:青年教师俞英,采用循循善诱、耐心引导的方法,帮助“坏孩子”陶利克服缺点的故事,同时,俞英的举动,还使另一名青年教师方觉改正了自己对待学生的错误态度和方法。
  由于反响热烈,这台戏被改编为湘剧高腔《园丁之歌》。随后,已调国务院工作、但仍兼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华国锋指示,湖南要选几出好看的地方戏拍成电影。《园丁之歌》入选。由于当时湖南没有彩色胶片,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派来了摄制组。
  俞英扮演者、湘剧表演艺术家左大玢回忆,电影是在当时的省歌舞团大舞台拍摄的,进展很快,只花了大约20天。
  然而,这部在教育界和群众阶层具有极好口碑的电影,在样片审核时出了“大麻烦”。江青批评说,《园丁之歌》片名不合适,园丁应该是党的领导,不应该是教员;电影中的唱词“没有文化怎能把革命重担来承当”是错误的,这是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污蔑中伤。
  旋即,一场批判《园丁之歌》的运动在全国展开。作为剧本原创者,梅老师难逃干系。
  当年的小演员曹莉萍回忆,梅老师清理了日常衣物和用品,做好了坐牢的准备,等待改造时,他被关在大古道巷一个会议室里,每天不停地写反省材料。
  曹莉萍正好负责看守梅老师,“为了防止他自杀,上面要求我不管他是吃饭还是上厕所,都要跟着。当时我年纪小,也怕他自杀,我还偷偷跟他说‘梅老师,我年纪小,你可千万不要自杀啊’。”
  “梅老师为人特别严谨,即便是写反省材料,他都是工工整整。偶尔被叫出去问话,他还要精心收拾一番。”
  转机出现在1974年10月。当时,毛泽东回湖南小住,省委接待处的同志开了一批电影目录,毛泽东当时就圈了《园丁之歌》,看完之后高兴地鼓掌,“我看是出好戏。”
  消息传来,梅老师“解放”了。
  
  淡去的历史与不老的园丁
  1984年,梅老师离开教育第一线,开始从事教育研究工作。
  1990年代初,中国应试教育风气渐浓,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梅老师觉得这样很不好,跑到学校做调查,拿一杆秤,称学生的书包。他随即提出,要在中小学校推行“愉快教育”。
  “事实上,这一理念与他在《园丁之歌》里表达的思想有一脉相传的关系。在那部电影里,俞英没有没收‘坏孩子’陶利的玩具小火车,还和他一起修理小火车,这就是一种‘愉快教育’。”梅芬说。
  现在天心区从事教研工作的易青,正是梅老师“愉快教育”的亲历者和实践者之一。她回忆,一次教学研讨会上,她要给六年级学生讲解《月光曲》,这是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故事,意境很美,但对于城里学生来说,似乎很难在心里勾勒出那样一种温馨的场景,这时,梅老师提醒她,应该充分运用幻灯机、录音机等电教设备,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达到学习效果。
  易青说,现在看来,“愉快教育”或许是一个常识,但放到20年前,要推行这一理念并不简单,当时引起了长沙教育界极大轰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位教师,从特殊历史时期创作《园丁之歌》引起轩然大波,到改革开放后倡导“愉快教育”引起轰动,梅老先生有着别人不一样的经历,也被历史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他的人生履历很简单:祖籍湖南汉寿,1940年1月出生于重庆嘉陵江畔,故名“嘉陵”,长沙上小学,湖南一师毕业,随后在裕敏里小学、碧湘街小学等学校任教,1984年,调至原长沙南区教研室,1996年起担任天心区教研室主任,直至退休,2011年3月10日因病去世。
  今年清明前夕,

记者再次来到老先生曾工作过的碧湘街小学。这里的大部分年轻老师,都不知道或者已经忘记关于《园丁之歌》的故事。他们脚步轻快地走在校园里,背后是历史留给这个学校的淡淡痕迹。
久久健康网久久健康商城招商易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