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需要检测的日期差单位:天
肝胆相照乙肝网
肝胆相照乙肝论坛

今日乙肝新闻,乙肝资讯目录

前几日乙肝新闻,乙肝资讯目录


本资讯为来自网络的乙肝新闻,因为未经筛选,可能含有乙肝 广 告,仅供快速参考。请搜索原文.我们完全不能保证在有关乙肝医学文章中的任何陈述是真实、正确或精确的。 即使一个关于乙肝方面的陈述是“准确的”,它也可能并不适合您或您的症状。请到正规医院咨询专业乙肝医生,祝大家战胜乙肝,拥有快乐健康的生活!

新闻中心正文

  本报

记者张骏
  2009年秋,首都机场。
  一个小个子的背影慢慢走出航站楼。由于生病刚打完点滴,走几步就要休息一下,从机场到停车场,平常15分钟的路程,他竟休息了七八次,走了半个多小时。
  这只是吴孟超那两年近百次赴京协调“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中的一次。此时,距离他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已有3年。人生与事业的巅峰既已达到,吴孟超却没有颐养天年之意,因为他还有心愿未了。
  “早日把肝癌问题解决掉,把我们肝病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吴孟超说起他的心愿,“研究和攻克肝癌问题要进行集团会战,不但要注重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相结合,还要注重行业内和行业间的结合。”他心力所耗,正是要建立起一个肝癌诊疗集成式研究的最佳实践平台,让中国肝胆外科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探索肝脏外科未知领域
  “研究肝脏从什么地方突破?做肝外科当然要了解肝的解剖。肝分左右两叶,人云亦云,我决定亲自看看,直接摸摸。”
  ——1958年,吴孟超与“三人小组”的同事张晓华和胡宏楷商量攻关方向。
  那一年,国家发出了“向科技进军”的号召。
  那一年,刚选定肝脏外科的吴孟超迎来了第一台肝脏外科手术,担任助手。手术后两天,病人因失血过多去世。吴孟超感到对肝脏的认识太过笼统和浅显,忆及此前某外国医学代表团的话,心里再次刺痛:“中国的肝脏外科,要想赶上世界水平,最少要二三十年时间。”
  要走出第一步。吴孟超和张晓华、胡宏楷组成的“三人攻关小组”,决定闯禁区的第一步定在“弄清肝脏上各个部位的管道走向和分布规律”。
  “做成第一个标本,要感谢容国团。”吴孟超哈哈一笑,说来十分轻松,“当时正好听到容国团获得世界冠军的消息,灵感突发,就试着用乒乓球的原材料赛璐珞做标本。”艰难过程就被这么轻轻带过。临时搭建的实验室的艰苦环境、寻找人体肝脏的艰辛奔波、试了上百种塑料材料都失败的绝望,都只是起步阶段的小插曲。
  在解剖了200余个人体肝脏、制作100多例肝脏构架标本的基础上,“三人小组”提出了“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肝脏手术自此有了“指南针”。直到现在,我国外科界仍在沿用这个理论。
  另一个难题横亘在吴孟超面前——手术止血。当时通行的肝脏手术止血方法是“低温麻醉法”,病人麻醉后用冰水保持其低温状态,这种方法不仅麻烦,病人遭受巨大痛苦,还容易造成多种感染和并发症。
  吴孟超是个医生,同时还是个军人。他想到:这种方法不可能用来抢救战场上的肝外伤伤员,有没有更好的止血方法呢?从水龙头阀门得到启发,吴孟超发明了“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用这种方法,病人出血量不到以往手术三分之一,常温状态下手术也减轻了病人痛苦。
  吴孟超不知疲倦地探索着肝脏外科的未知领域,此后又把目光瞄准了中肝叶。中肝叶被丰富的血管所包绕,手术后会产生两个创面,不利于伤口缝合和恢复,一直被视为“雷区”。当时,世界上还没人成功越过这个禁区。1963年春节,吴孟超一头扎进实验室,开始中肝叶切除的动物试验。
  不久,他成功完成了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打破了外国专家的预言——中国人仅用7年时间,就完成了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下转第7版)
  (上接第1版)
  让中国肝脏学科走向世界
  “我开了大半辈子刀,只能是开一个救活一个,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治肝癌,那将是千千万万患者的福音啊。”
  ——1979年,在临床获得巨大成功时,吴孟超带领学生开展基础研究。
  吴孟超开始走出国门。
  其时,他20年披荆斩棘,在肝胆外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但由于十年动乱及归侨身份,外界对他并不熟悉。
  1979年9月,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吴孟超和中国外科界3位泰斗吴阶平、陈中伟、杨东岳接到大会邀请,吴孟超还将在大会上做主题报告。
  他们的到来,并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当吴孟超以流利的英语报告:“本文分析从1960年1月至1977年12月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181例,手术死亡率88%,有6例已生存10年以上……”会场出现一阵骚动,因为前两名报告者加起来的肝癌切除术共18例,而这位中国小个子就做了181例,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与会专家感到“不可思议”。
  会议后期,吴孟超被增选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此后,吴孟超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世界各国的外科学杂志和课堂上。
  此时的吴孟超,已将目光投注到另一个领域——肝癌早期诊治。“临床治疗只能停留在手术上,如果没有基础研究,我们就不能真正了解导致肝癌的病因、病理,更不能找出彻底解决肝癌的办法。”
  此前,吴孟超带领学生在上海开展了18万人次的肝癌普查,在国内首创扁豆凝集素、醛缩酶同工酶等先进检测方法。仅用病人的一滴血,就能确诊出低浓度的甲胎蛋白阳性肝癌,为肝癌早期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接着,他带领学生们奋力攻关,发现了一系列肝癌标记物,使肝癌的早期诊断符合率从70上升到86以上。
  经过反复研究和实验,吴孟超于1983年初提出了肝癌“二期手术”概念,即对一时不能切除的巨大肝癌先行综合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切除,使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415,而以往巨大肝癌患者的平均自然生存时间在6个月以内。这被认为是肝癌外科治疗史上的一次飞跃,成为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一种成熟治疗模式。
  “要从根本上提高肝癌防治水平,必须依赖基础研究。”吴孟超率先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肝癌专业性研究实验室,有计划地派出和引进基础研究高级人员,为肝胆外科的基础研究积蓄能量。
  实现跨越式发展
  “你回来了,我给你一层楼面,建最好的实验室,还拨给你一定的经费!”
  ——1996年,吴孟超动员王红阳回国开展生物信号传导研究。
  1996年,吴孟超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
  作为肝胆外科的开创者,吴孟超深知,“吴氏刀法”再高明,也只能救治有限的病人;肝胆外科事业要想更上一层楼,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优秀团队,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这次,吴孟超许下心愿:“要建成世界一流的肝癌治疗和研究机构。”
  这一年,吴孟超做成了两件事。第一件,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从长海医院的“院中院”正式列编为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从“三人小组”到专科、中心、研究所,再到成立专科医院,吴孟超每一步探索,都让肝胆外科专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第二件事,吴孟超用个人积蓄和社会各界捐赠的500万元,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鼓励和表彰年轻科研人员多出成果。
  医院拿出几百万元资金,先后成立了中德合作生物信号传导实验室、中日合作内镜实验室、中美合作分子肿瘤实验室、沪港合作基因病毒研究室等4个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影响的基础研究基地,开展肝癌的免疫、生物、导向和基因治疗等基础和临床研究。
  派出去的人,吴孟超开始“惦记”上了。王红阳在德国学的是分子细胞学,正是吴孟超要大力开展的科研项目之一。他动员王红阳回来,许诺给她建最好的实验室。在吴孟超的诚意邀请下,王红阳带着科研经费和一个集装箱的仪器设备回国。吴孟超帮她在医院建立了国际合作生物信号传导研究中心,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和细胞信号传递研究及重要信号分子的克隆鉴定。后来,王红阳首次在国际上克隆鉴定了四种新基因,并确定该组基因的肿瘤相关性及肿瘤内信号传导机制的异常。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在了解肝癌发生和侵袭转移分子机制的基础上获得新的诊断治疗标靶。
  肿瘤的基因治疗是上世纪末生物治疗领域研究热点。吴孟超让钱其军负责这一项目的研究工作。钱其军与其他专家合作,将基因治疗与病毒治疗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抗癌治疗技术。
  殷正丰主持的分子肿瘤学实验室,按照吴孟超的思路,寻找新的肝癌标志物。他们通过“甲种胎儿球蛋白”变异,分析出了系来自肝癌还是来自肝硬化等良性病变,并加以定性,从而为肝癌早期诊断及抗术后复发创造了条件。
  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拼搏,吴孟超和他的团队,使肝脏外科手术死亡率降低为030,肝癌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536,小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798。
  又一次踏上新的征程
  “全世界每年约有62万人新发肝癌,死亡近60万,我国就占了其中的55。肝癌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
  ——2006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将600万元奖金投入肝胆外科事业。
  站在人民大会堂的最高领奖台上,听到胡锦涛总书记发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令,吴孟超再一次有“热血沸腾”之感。
  “没有理由懈怠,还要不断努力。”吴孟超又给自己定了新目标:开展集成式肝癌研究,保持肝胆外科的世界领先地位。
  2006年初,吴孟超联合王红阳、顾健人等6位院士,向国家有关部委呈送了“开展集成式肝癌研究”的报告,提出“不但要注重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相结合,还要注重行业内和行业间的结合”。很快,卫生部将肝病研究纳入“十一五”重大传染病专项。吴孟超带领弟子一举拿下其中的3项重大课题,成为全国上百家竞标单位中的最大收获者。
  为了完成这3项课题,年近九旬的吴孟超和年轻人一样,常常是刚出机场就进会场,刚下手术室就进实验室。为了核实一个数据,有时要查阅上百本论著和资料。
  弟子们的课题进展顺利。王红阳课题组的研究证明肠源性在炎症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抑制肠道细菌的异常转位及清除可能会有效改善肝硬化病人的肝功能,从而减少肿瘤的发生发展。沈锋课题组首创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激光消融微创治疗术,使患者的预后得到较大改善。他们还在研究中发现肝癌组织中有一种分子天冬酰胺β羟化酶(),使这种分子成为早期肝癌术后预后的准确预测指标。
  2008年,国家批准在上海建立由吴孟超牵头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为了尽快建成这个中心,吴孟超带领有关人员精心选址,周密计划,反复修改报告,近百次赴京协调沟通相关事宜。去年8月,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可行性报告通过专家团评审。去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文批复“国家肝癌科学中心”落户上海。
  吴孟超带领他的团队,将对肝癌这个“癌中之王”发起新一轮的集团式进攻。
  (感谢肖鑫、张鹏对本文的贡献)
久久健康网久久健康商城招商易
公司